專家視角
2022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提交共4項議案和23項建議,其中,針對氫能產業,張天任提出《關于大力發展氫能多場景應用“以用促進”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他表示,高質量發展氫能產業,對于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建設生態文明,助力“雙碳”目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張天任指出,氫能及氫燃料電池產業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面臨關鍵核心技術存在“卡脖子”風險等問題,只有全面擴大氫能及燃料電池的應用范圍,豐富應用場景,完善基礎設施,形成規模優勢,才能有效降低制氫用氫成本,提高技術水平,“以用促進”建強產業鏈,推動全產業鏈的成熟。
高質量發展氫能產業,對于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建設生態文明,助力“雙碳”目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然而在調研中,張天任發現,目前國內的部分技術尚不完善,氫能和燃料電池關鍵技術裝備發展相對滯后。盡管在國家示范群補貼政策的引導下,過去三年尤其是2021年上牌燃料電池車型系統功率水平出現顯著提升,但燃料電池的核心設備及技術仍被國外“卡脖子”,尤其在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核心零部件及材料國產化兩方面痛點突出。目前,如加氫槍、閥門、壓縮機、碳紙、質子交換膜等氫能核心設備材料仍以進口為主,雖然示范政策鼓勵國產化替代,但技術的研發迭代還需要時間。
此外,氫能的應用場景比較單一。目前,國家對氫燃料電池產業的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交通領域,如公交車輛和中重卡車,國內企業的研發重點也集中在車用氫燃料電池技術上,應用場景較為單一。交通領域的內河航運、鐵路等,特別是工業領域的煤化工、石油化工、冶煉等,是碳排放“大戶”,但氫能在這些產業的應用還不多,產業政策的支持還不到位,不利于“雙碳”目標的實現。
據此,張天任建議,國家盡快制訂出臺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完善頂層設計,引導產業健康發展;進一步拓寬氫燃料電池示范應用的領域、行業和區域,提高工業副產氫利用率,多渠道拓寬氫源,以更大的力度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推動產業轉化。
除此之外,張天任還建議,細化產業政策,出臺更強有力的扶持措施,鼓勵氫燃料電池在更多類型的交通工具上開展示范應用;在京津冀、上海、廣東等5個示范省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示范城市群;鼓勵煤化工、石油化工、冶金等高碳排放行業的“加氫脫碳”;因地制宜多渠道拓寬氫能來源;鼓勵引導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實現產業鏈安全可控;逐步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評價。